初心为民 造福一方—— 访绍兴浙大校友企业家联合会执行会长徐学平

吕允富 张慧青
2023-07-25

初心为民 造福一方—— 访绍兴浙大校友企业家联合会执行会长徐学平

地处秦望山西南麓,六大游步道纵横交织,四大名刹深藏期间,“唐诗之路”穿村而过——它是南部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里是平水镇五联村,由于地处深山无人识,村中的年青人走出山外工作,现在只有少量老人留守。近年来,为努力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五联村完成了一次次完美的蜕变,一跃成为绍兴市闲置农房盘活试点村、柯桥区“五星达标”创建村,并先后荣获省级森林村庄、区级文明村、文化村、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华丽转身的背后,不得不提及五联村的带头人——村党总支书记徐学平。

图片1.png

食饱衣暖,反哺家乡

80年代初,五联村地处山区,贫穷落后。面对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均衡现状,16岁的徐学平选择远赴东北工作。“当时北方的重工业基础发展比较好,很多年轻人都往东北跑,我也就顺势来到了这里。”于是,小小年纪的徐学平开始在东北探寻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徐学平已经从当初懵懂的少年长成了自信从容的大男孩。此时的他渴望到更广阔的天地驰骋,创业的想法占据了他整个脑海。他认为,趁着年轻多闯一闯,不是什么坏事。

说干就干!从东北辞职后,他辗转来到上海,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然而,没有资金,没有人脉,创业之路举步维艰。但徐学平并没有轻言放弃,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时机。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上海经济蓬勃发展,恰逢国有企业改革,徐学平趁势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凭借费尽周折争取到的几项小工程,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好事注定多磨。由于缺少人脉和途径,无法进一步拓展市场,徐学平的创业之路不得不暂时止步。但他仍不死心,而是另谋出路为接下来的创业累积力量。

思维敏捷的徐学平通过成为司机这一途径打破圈层,这段经历让他扩大了人脉,开阔了视野。但徐学平认为这些还不够,他并没有急于下海,而是选择了在银行工作,继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四年的沉淀让他对经济环境的认知更加深入,也让他得到了很好的历练。“时机到了。”徐学平心想。终究是有心人,天不负。在资金、人脉和经验的加持下,徐学平的二次创业一路顺风顺水,蒸蒸日上。

功成不忘反哺。生在山区,长在农村的徐学平深知家乡发展的不易,于是他将二次创业基地定在了养育他成长的热土——绍兴,先后开办了绍兴市恒隆精品刺绣有限公司、绍兴市永禾绿色休闲有限公司。在他看来,尽自己所能为家乡献力是义务也是责任。

4 2 岁时,在村里领导、书记的强烈支持和举荐下,徐学平当选成为了五联村党总支书记。他回忆道,自回到家乡起,每逢村两委换届选举,村里的老领导便经常找到厂里来,动员他出来竞选村干部。面对领导干部三番五次的邀请,徐学平坦言,自己心里很是挣扎。“一方面,我自己的企业刚刚起步,事情比较多,怕自己兼顾不来;另一方面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给村里拖后腿。”徐学平表示,自己原本已经打算婉拒,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过后,他决定试试看。“五联村的发展比较滞后,重新拾起来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他告诉记者,“当时想着既然这么多人信任我、支持我,干脆就试着做看看吧。”谈起村民,他眼中尽是温柔。

刚上任的那段时间,徐学平坚持每天入户宣传,与群众交流沟通。在这一过程中,徐学平渐渐体会到,只要自己用心去做,群众就会看得到,也会得到他们的支持与认可。“要让他们有信心,我们就一定要做出成绩来。”在骨子里的责任与担当的驱使下,徐学平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五联村村民干出一番红红火火的事业。

他说到做到。自上任以来,徐学平团结带领五联村两委会成员和村民们,齐心合力,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使村级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他的带领下,经过5年多的努力,五联村终于苦尽甘来,获得了多项荣誉。他本人也获浙江省千名好支书、柯桥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荣誉的背后是一份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更是一种正能量的引领和团队凝聚的胜利。

图片2.png

创新理念,落实工作

五联村在美丽乡村旅游建设开发前,资源匮乏、经济落后。徐学平抓抢先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筹资修建堰坝、分类垃圾中心站、秦望山脉旅游开发服务项目中心、硬化道路、开展农田机耕渠道灌溉建设、打造越地励志文化旅游节点等,完善村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带领村民种植4000亩竹林、600亩高山蔬菜基地、100多亩杏梅基地,修建30亩后岭荷塘,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成功招引精品民宿入住。

在基层工作的几年里,徐学平亲眼目睹了家乡人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他仍记得自己刚上任时,要让五联村实现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的心愿。早已在商场驰骋多年的徐学平比任何人都明白,正确的选择往往比盲目的努力更重要。于是他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寻找知名专家,展开前期调研,最终摸索出了一条能够彰显五联村特色的振兴之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徐学平用两年的时间认真挖掘五联村及周边地区的人文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查阅各种史书古籍总结家乡地方特色;“打造独有的旅游文化品牌,不仅能让村子活起来,还能吸引村民们回乡创业。”徐学平说。村里邀请了专家学者深入五联村调研走访,除了挖掘历史文化,专家们还对五联村的文化旅游、文创产业等提出系统性的意见。为进一步提升知名度,他主张以五联村历史文化为底蕴开展宣传工作。徐学平坚信好环境才会引来金凤凰,因此在文化宣传之余,五联村党总支部积极营造环境,狠抓环境卫生整治作为招商引资的引擎器。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绍兴融润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五联村人民开始真正踏上了共富之路。徐学平深感欣慰,这一刻,他等了4年。

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徐学平主张“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相结合的理念,他希望村民在忙于农作、农事、农活之时,也能够回归自然、享受生命。在徐学平看来,基于乡村振兴及大健康政策的背景,乡村康养方兴未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于是他四处奔走,先后跑了绍兴、杭州等地的50多家公司,招到了不少投资客,着力将五联村打造成集康养、旅游、农、林、渔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

“不仅要让村民们工作得好,也要生活得好。”徐学平告诉记者。值得一提的是,五联村古道边的百亩杏梅园。说起杏园,徐学平很来劲。他说,一次,听人说起,宁波象山有个韩升村,解放后至今,几乎没有人患过癌症。专家很好奇,经研究,发现这里与众不同的一点是,房前屋后都种满了杏梅。再经研究,发现杏梅中可以提炼防癌元素。徐学平觉得这个果树有意思,就特意去现场考察。在历经千辛万苦后,他终于成功将杏梅引进了五联村,并建立了100多亩的杏梅基地。

在对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上,徐学平仍然打算加大投入,争取让五联村村民获得更大收益。他表示,五联村不仅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有着丰富的山林资源。“不能浪费国家提供的优质产业,要把闲置的资源合理利用,变废为宝,让百姓切实受益。”

图片3.png

思想引领,责任入心

驰骋商海,徐学平是能干的企业“一把手”;建设家乡,他是心系群众的“拼命书记”。从企业家到村支书,他把角色转换得很好。此外,他还有另一重身份——绍兴浙大校友企业家联合会执行会长。徐学平告诉记者,在这个平台,无论是自己的人生发展,还是企业发展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与提升。

他谈到:“联合会在孙妙川会长的带领下,我们全体企业家成员都信心满满。”徐学平表示,希望未来同学会能够互动共享、互利创新、互助学习,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在孙会长的带领下,绍兴浙大校友企业家联合会的各位成员能够团结一心,互动推进,共同发展。

这些年来,绍兴浙大校友企业家联合会始终秉承浙大的“求是”精神践行社会公益活动。徐学平认为,不管是捐资助学,还是走访慰问,都是一种善举。“做慈善不一定要大场面,而是要实事求是,用心去做,让真正有需要的人们受到应有的帮助。”同时他坦言,济困扶贫从来都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力所能及的行动。在他看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企业协调发展是每一位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徐学平私下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一直秉承“六靠六动”的行为准则待人处事。所谓的“六靠六动”即朋友靠走动、团队靠活动、友情靠互动、资金靠流动、生命靠运动、成功靠行动。在他看来,如果这些都能做到,那么做人做企业肯定差不到哪里去。

“做人嘛,实实在在就好。”这是徐学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日常生活中,他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不过是与三五好友一起,喝茶闲聊,畅谈人生,共话家乡发展。

作者:吕允富约撰稿人) 实习生 张慧青

编辑:廖云新

当代人物网最新使用尾图.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