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墨清风   正大气象    中和之美——梁发国书法美学观之我见

刘阳
2025-04-21

          psc (24).jpg

图为梁发国近照

文/ 刘阳

艺术简介:

梁发国,生于1952年,湖北襄阳人,原襄阳县教委主任,2012年退休 。号逸墨清风、逸墨书生、清风逸人。

现为:中国书画协会会员

人民书画院副院长;

襄阳书画艺术院院长。

CCTV高清《我要上央视》、《传统艺术》栏目组特授于他为”中国艺术名家”荣誉称号;中国邮政丶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国家艺术家邮品制作组委会授于他为“中国当代艺术功勋人物"、“新时代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北京复圣轩书画院院士、 复圣轩和名宝阁签约书法家。

襄阳市非遗文化顾问;

襄阳东风汽车商城特聘首席文化大使。

我与梁发国先生相识已逾四十余载,情谊深厚。他临近花甲退休之际才潜心钻研书法,对于他的人生历程、品格性情、能力才华、发展轨迹、思想境界以及书法之路,我都有着全面且深入的了解。目睹他在这条独特的书法道路上,开启了以“逸墨清风,正大气象,中和之美”为核心的全新书法艺术人生,我深感欣喜和敬仰。下面,我从四个方面阐述对梁发国书法艺术的个人见解。

一、 在学习书法的渐悟中确立了自已的人生艺术价值观

梁发国在书法道路上稳步前行,虽无惊世骇俗之举,但其在艰难中勇毅前行的志向,于平凡里成就非凡之事的精神,着实令人感慨。熟悉他的人,能从他于逆境中开拓书法之路的经历里获得启迪;书法爱好者与从业者,也能从他的书法艺术价值观和美学观中引发思考。我撰写本文,旨在与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提升,彼此勉励。

2021年11月,梁发国在襄阳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中日韩第四届(襄阳)国际书法展。活动中,中外百名书法家共同书写“襄阳好风日”百米长卷,这在襄阳尚属首次,场面盛大,影响广泛。可以说,这次活动是他在书法道路上策划书画活动的开篇之作。

自2012年起,他陆续策划运作了“飞友杯”、“泽东杯”、“雍江杯”、“国投源墅杯”和“旺午杯”等八次大型书画展。每次展览都特色鲜明,巧妙地将书法艺术与企业文化融合,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文企合作的典范。

2015年和2022年,他成功举办了两次个人书法展以及《逸墨文心》文集感恩会。此外,还编辑出版了《逸墨浅韵》、《逸墨清风》两部书法作品集、《东风书法讲习班》辅导教材以及《逸墨文心》文集。这些成果既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也充分展现了他个人的人格魅力、文化底蕴和书法实力,实属一位书法家的难得作为。

多年来,他还为十六家酒店策划、撰文并拍摄饮食文化专题片,为六位书画艺术家策划拍摄房地产与书画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宣传片,以书画艺术为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这些工作看似平凡,没有耀眼的“大奖杯”光环,却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正是这些点滴小事,让他赢得了人们的关注、认同、赞誉和敬重。

梁发国在书法学习上勤奋刻苦,加之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善于学习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他未曾投稿参加各类书法大奖赛,也未获得过大奖,但只要有机会,便会虚心观展学习;他没有参加过专业书法培训班,却对名家名帖用心研读、思考、领悟和练习,尤其注重领悟。他虽无缘结识外省的国家级书法大师,但对于结识的襄阳书法名家,他都极为敬重,多次携作品登门请教,学习并感悟他们书法的精妙之处,取长补短。在书法道路上,他不追求什么功成名就,用他自己的话说:“祖坟上就从没冒过书法文化的青烟 ”!他只是把书法当作生活乐趣,自由自在地书写,以笔抒心,寄情于墨。正所谓“心中无欲天地宽,情无挂碍日月长”。他不打牌、不抽烟,偶尔小酌,唯独钟情书法。他常说,只做自己喜欢的事(练练书法),做自己能做的事(写写文章),做点有意义的事(书画活动)。这便是他的书法之乐、生活之乐、人生之乐。

梁发国的书法造诣颇深,且风格独特。书家评价他的书法“看似无道则有道、自然书写有韵味,风清气正,特色鲜明”。书法大家刘春生称赞他“讨百家米,煮一锅饭,已形成梁氏书风,辨识度很高,且极具神采,让人惊叹”。普通百姓也十分喜爱他的书法,觉得其作品看着舒服、养眼、大气,能振奋精神,将其视为珍贵墨宝,这对他而言亦是一种自豪和价值体现。

近年来,梁发国受到襄阳乃至更广泛、更高层次的关注。CCTV高清《我要上央视》《传统艺术》栏目组授予他“中国艺术名家”称号;中国邮政、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国家艺术家邮品制作组委会授予他“中国当代艺术功勋人物”称号;《人民日报》、《楚天都市报》、《襄阳日报》、《当代人物》等众多媒体先后对他的书法艺术成果进行报道和评论,称他为襄阳书法的一匹“黑马”,是一位“厚积薄发,有情怀、有思想的书法家”。《襄阳晚报》在2022年每月刊登他一篇书法作品,共计12篇,这在该报历史上绝无仅有。《中国集邮》、《中国书画报》等部门将他作为“新时代人民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名家”,连续四年邀请他创作100幅作品,制作了《百年百家》、《我和我的祖国》、《复兴有您,盛世中华》、《江山如此多娇》、《纪念抗战80周年》等7套书法集邮册并对外发行。2024年,中央电视台拍摄襄阳文旅宣传片时,他在隆中题写“铁打襄阳,汇通南北”八个大字并现场拍摄,随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本地和外地企业家也纷纷请他题写产品商标、牌匾,邀请他参加各类活动。有六个协会特聘他为文化顾问,七个企业无偿为他提供工作室,东风汽车商城还聘请他为首席文化大使,并提供一切书画创作条件,这些都充分肯定了他的书法艺术价值和人格魅力。

许多人不禁探寻:梁发国为何声名远扬?他的书艺之美究竟体现在何处?他没有官方授予的头衔,为何能在襄阳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又为何能成为襄阳书法界现象级的人物?

作为一名书法理论研究者,我在品味梁发国的书法韵味时,从书法美学观角度总结出十二个字:“逸墨清风,正大气象,中和之美”。

尤其是梁发国年近七十后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保持刚劲潇洒形态的同时,更具稳健且具气贯长虹的正大气象之势,以及生机灵动的神采。他曾说:“书法以点画为形质,以笔写心,使其转为情性;又以点画之情性,让字灵动起来,墨中寄情,为字赋予灵魂,才能使书法在形质上颇具神采。”我想,这便是他作品富有“神采”的缘由,值得我们思考、领悟并从中受益。

梁发国先生以自己的视角思考、领悟中国书法最核心的美学命题中,以在实践中形成独到见解,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令人赞叹。

在梁发国的《逸墨文心》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对书法的热爱与感悟,文字背后更蕴含着他对书法艺术深邃的哲学思考。

当我们从中国艺术精神的广阔视野审视梁发国的书法时,就会发现他不仅是在技法层面上的守正创新,更是对书法艺术形神关系的一种深入探索,使其具有时代的感召感,书法当随时代,艺术为人民,价值在奉献。这当是梁发国书法具有神采的奥谜所在。

二、从书法的形质与情性中探究辩证之美

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绝非仅是视觉上的艺术呈现,更是书法家内心深处情感的直观映射。梁发国擅长行草,而行草这一书体,在“形质”与“情性”间构建起了一种动态且微妙的平衡。行书、行草既无正楷的规整严谨,也不像狂草般肆意不羁。其点画犹如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每一笔都肩负着维持整体架构的关键作用,这便是行草暗藏的法度。这种严谨法度与自由创意相互融合的创作方式,当以楷书的扎实功底为根基,借行草的灵动姿态为外在表现,书写时笔随心动,通过对笔画大小、粗细、行笔急缓的精妙把控来传递神韵,最终成就形质统一的佳作。梁发国在创作时,精准把握以行楷为基础,巧妙转化为行草的精妙之处,其笔下的书法作品,在严整结构中自然流露出灵动气息。在他的小行草作品里,潇洒快意尽显,让文字的文化内涵与书体形态完美交融,达到了形质统一的美学境界,令人赏心悦目。这也正是大家探寻的梁发国书法美之所在。

书法,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既有直观的视觉美感,也承载着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在梁发国的作品中,意趣、品格与胸襟清晰可感。他以行书为主,深入研习宋代书法,崇尚“尚意”之风,注重字外功夫的积累,追求笔简意丰、萧散简远的艺术境界。在创作中,他尽情展现个性,灵气四溢,任由情感自然流淌,构建起独属于自己的笔墨天地,展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独特精神气质。

他创作的巨幅大字作品《九万里风鹏正举,五千年云鹤长鸣》,骄傲与豪情跃然纸上,观之令人热血沸腾。他笔下的点画与线条,时而如坠石般刚劲有力,时而似飞星般灵动飘逸。这些看似随意挥洒的墨点、或疾或缓的枯笔,实则是他书法情感的独特密码,在连绵线条间营造出节奏的顿挫与情感的张力。再看他的《琵琶行》小行草八米长卷,通篇一气呵成,前后连贯统一。细细品味,回环往复的线条不仅是字形的载体,更融入了他的满腔情感,字里行间神采飞扬。透过作品的动感与美感,仿佛能看到他创作时的轻松愉悦,感受到他胸中流淌的真挚情感。

梁发国在长期的学习与创作过程中,对书法中的大小错落、欹正俯仰、浓淡枯湿等辩证关系有着深刻领悟。他并非刻意套用这些法则,而是在书写时自然而然地运用,使得作品充满自然之态、真性情与妙笔意趣。这正是他坚持将传统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才逐步形成的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

在欣赏梁发国的榜书精品时,能发现一个显著特点。许多书法大家擅长以笔锋取胜,起笔落笔多露锋,甚至八面出锋。而梁发国则别具一格,起笔常藏锋,看似不露锋芒,实则锋蕴其中,顺势起笔,摒弃折锋顿挫,以自然入纸为主,起笔轻盈藏锋,线条含蒿深厚,体现现晋唐遗韵,运笔时积蓄力量,笔笔刚劲有力,化繁为简,多将长画为截断为点;强化捺笔舒展之势,形成单字张力;收笔时干净利落,聚力出锋,有些笔画看似无锋,实则蕴含无尽韵味,内敛含蓄,给人留下回味空间。他的部分笔画,在看似奔腾的线条中又蕴含柔润之美,这种将楷书、行书、草书巧妙融合的创作实践,充分体现了他对书法学习的深刻感悟与创作时的灵动才气。当一种书体的形质要素巧妙转化为另一种书体的情性表达时,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其蕴含的神采之美能够直击人心,引发强烈的心灵震撼与情感共鸣,这便是梁发国书法独特的“势力”之美。

电影导演张跃平在2019年完成纪录片《大寒》的拍摄制作后来到襄阳与马林相聚,又机缘巧合下与梁发国结识。当梁发国了解到张跃平拍摄这部影片时的心路历程,深感其心力交瘁,当即挥毫写下“寒去春来”四个大字。“寒”字每一笔都如刀刻般刚硬,仿佛能刺痛人心,令人有滴血之感;“去”字下笔沉重,似有千金之沉;“春”字以灵动笔触书写,尽显生机勃勃之态;“来”字则洒脱飘逸,让人有了却心愿、如释重负之感。“来”字落笔之际,张跃平已热泪盈眶,连称“好,好,好,写出了我的心声”!仅四个字就能让人激动落泪,这无疑是心灵的深度碰撞,彰显了书法艺术的强大魅力,也是书法形质与情性相互辉映、辩证之美的生动例证。

psc (23).jpg

三、从师古与出新中展开哲学思考

襄阳,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国书法名城,书法名家辈出。古代有狂放不羁的米芾,以“沉着通快,八面出锋,风樯阵马”独特的“刷字”风格位列“宋四家”;当代前贤有王树人,其书法似乱石铺路,大开大合,章法独特,引领一代书风;原市书协主席涂廷多,书法雄健豪迈、大气厚重,德艺双馨,在襄阳备受赞誉;严学章的“螃蟹体”,以“横行不霸道”的独特风格自成一派。还有诸多书法大家各展风采,特色鲜明。

梁发国虽自幼对书法满怀热爱,却未曾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在书法学习的起跑线上略显“先天不足”。年近六旬时,他才全身心投入书法研习,堪称书法领域的“老学生”。在涂廷多、刘春生和赵正启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与熏陶下,他秉持“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的哲学理念,深入探究书法的精髓,广泛汲取众家之长,逐步铸就了独具一格的“正大气象,和中之美”的梁氏书法风格。

书法,既是瞬间迸发的创造性艺术,也是历经漫长磨砺的艺术。2013年,梁发国写下“艺道难”三字,并将其悬挂于工作室,时刻激励自己,同时也在不断感悟书法的深邃妙道。

尽管热爱书法、勤于写字的人众多,但真正能够在书法领域有所建树、成为名家者却寥寥无几。究其根源,涵盖了悟性、功夫、学识、方向、方法、运气等多方面因素。梁发国曾感慨,要成为书法名家、大家,“天份、勤奋、养份、本份、缘份”缺一不可。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他每年用于练习和创作的宣纸多达百刀千张,积累的书法学习感悟心得更是超过二十万字。2022年秋,在他潜心学习书法12年、即将步入古稀之年时,他怀着自我总结、自我愉悦的心境,关掉手机,排除外界干扰,耗时整整7天,以楷、隶、行、草四种书体,完成了长达120米的《逸墨清风》书法长卷。这幅百米长卷被他悉心收藏,用以自我激励

梁发国的书法学习方法别具一格。他坚信方法的重要性远超勤奋,若方向和方法有误,便如同南辕北辙,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是他所秉持的法则。在研习古今书法的过程中,他尊崇王羲之、学习赵孟頫、崇尚米芾,同时汲取启功以及襄阳诸多名家的精妙笔法,博采众长。他在学习书法时,以“读、思、悟”为主,临帖为辅。每当看到经典的碑帖,即便手中无笔,他也会用心研读,仔细揣摩笔法、结体、墨法和章法,从中领悟书法的真谛。他常与书友交流,强调临帖绝非仅仅追求形似,更重要的是去领悟、去思考,而非单纯关注字形是否相像。真正的学习在于“观书入神”,即在欣赏作品时,用心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内涵,领悟其中的精华。以草书为例,那些看似随心所欲的线条,实则严格遵循使转规范,每个使转动作都与字形演变的逻辑紧密相连,稍有偏差便会导致字法混乱。梁发国创作的行草作品“精气神”,许多人都曾书写过这一内容,但他的作品却独具匠心。他将“精”和“神”二字写得大而有力,“气”字则小巧灵动,使字法与章法相得益彰,既展现出沉稳的气质,又不失生动的美感,深刻蕴含了“精气神”三字的文化内涵。他的行楷作品“天地人和”,整体风格沉稳端庄、刚劲有力。“天”和“人”字的一撇一捺,收笔时尽显欧阳询楷书沉缓回锋的笔法,同时融入了赵孟頫书法的圆润笔意,使“天地人和”四字刚柔并济,达到阴阳和谐的境界,生动诠释了敬畏天地、善润人和的文化内涵。

书法之美,在于黑白的相互映衬、阴阳的有机结合以及矛盾的和谐统一,如此方能展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即使是在看似最为自由的书法形态中,也同样蕴含着最为严格的规则和法度。不同书体各具特质,也深刻折射出中国艺术的丰富文化内涵。楷书侧重于“技”的层面,追求形质的协调与完美;草书则更趋近于“道”的境界,强调情性的抒发和艺术的灵动之美。

梁发国以行楷兼行草的创作思路,深入思考如何在创作中赋予作品更强的立体感和神采。他从大小、粗细、连断、方圆、紧松、开合、错落和正斜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索,这种充满哲学思考的书法风格,宛如一股清风,不仅给人们带来清新之感,也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让人们对他的作品内容和风格印象深刻。

四、从书法风格与做人品格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启示一:书法风格的多样性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美感,而人的品格高低则决定了个人魅力的大小。我们深知,真正赢得人们尊重的书法艺术家,必定是德艺双馨之人。艺术上可以有不不同的书体丶风格和创作方法。而品德则体现在待人的心性、言谈举止及处事修为等方面。只有德艺兼备的书法家,其作品才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才能赢得人们的欣赏、珍爱和敬重。

启示二:书法创作要出入法帖却不拘泥于古法,在“似与不似”之间巧妙融入自己的思想与追求,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其作品充满力与美,彰显出动与静的和谐之美,已然形成了独特的梁发国书法风格。而要形成这样独特的风格,必然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启示三:梁发国在短短学书十二年后,便在襄阳已成为备受瞩目的书法现象级人物,这与其独特的个性密不可分。在襄阳的大小酒店中,他的书法作品随处可见,许多商业庆典活动都能看到他热情助力的身影。同时,他积极参与各类书法慈善拍卖活动,多年来,他通过公益拍卖捐出数万元。十多年来,他还精心策划、组织了八次全国和全市性的书画展活动,以及一百多次笔会和采风活动,推动书画艺术走进农村、社区、企业、机关、学校和景区,积极践行他“艺术为人民,价值在奉献”的书法艺术观。正如刘德政先生在梁发国《逸墨文心》一书中所评价的:“发国先生,是一个厚积薄发、善于创新、乐于奉献,有情怀、有特色、有思想,德艺双馨的书法家。”这对每一位书画家而言,都是极具价值的启示。

启示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时代的变革,书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书法的实用性逐渐减弱,学习书法的人面临着择业面狭窄的困境,AI甚至能够完美复刻《兰亭序》的笔法。在这样的背景下,书家的价值究竟何在?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虽然可以复制书法的外在形式,但永远无法替代书家独特的体验和性情表达。梁发国先生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虽未开通抖音直播,但他积极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在《今日头条》开设专号,已发布一千多篇书法信息,其中阅读量最高的阅读量达二十万,上万阅读量更是常态。他在与书友交流时曾说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固然重要,但传播同样不可或缺,若无人知晓,又何谈传承与认可!正因如此,他积极开办了“公益性,基础性,知识性”的东风汽车书法讲习班。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弘扬书法艺术,不失为一种可行之举。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才能永葆书法艺术的永恒魅力,实现理性与感性、规范与自由、形质与情性的完美统一。

启示五:在形与神的永恒对话中,书法艺术既对传统保持着敬畏之心,又孕育着创新的可能。这种动态平衡,恰似太极图中的阴阳双鱼,在相生相克中演绎着永恒的美学韵律。当数字时代的浪潮冲击传统艺术的堤岸时,梁发国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在欣赏、尊重并借鉴其他书法家作品精华的同时,始终保持独立思考,不断提升自我。他在临习时严格遵循书法规则,在创作时既传承传统,又融入时代新意,看似自由洒脱,实则严守规矩,尤其是他的章法布局大气舒展、优美和谐。梁发国的创作实践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艺术革新,应始终建立在对本质规律的深刻理解之上。

有人说,从事书法之人,追求的是精神境界,比拼的是文化底蕴,较量的是个人修养,同时也是一种人格的塑造。梁发国先生在书法道路上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或许正是源于这些因素。

320.png

   作者简介

         刘阳,男,襄阳人,1963年出生。曾任襄阳县政府办主任、襄阳鹿门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襄州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襄阳市孟浩然研究会会长,襄州区诗词楹联学会名誉主席,襄阳书画艺术院名誉院长兼书法理论与品鉴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廖云新

当代人物网最新使用尾图.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