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林崛:茶香氤氲里的心灵摆渡人

当代人物网 廖云新
2025-06-06

psc (20).jpg

[人物名片] 霍林崛,马来西亚教育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心理健康指导师,省级心理咨询师,美国心理学会会员,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人人文学网签约作家,北京正念正心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国际摄影协会副秘书长职务,现为灵觉心理咨询室主要负责人。

新(

编 辑滕 斌

6月5日晚10时,打开录音笔,按约定时间笔者连线视频采访霍林崛,他茶席上透明的茶杯氤氲缭绕。只见他提起水壶的手势沉稳从容,眼神温和,与他视频前传给我的那张十年前意气风发的旧照相比,仿佛被时光细细打磨过,褪去了几分锐利的锋芒,沉淀下一种世事洞明后的温润光泽。

“第一次见识茶道,就刻进心里去了,”视频中他端起一盏澄澈的茶汤,笑意在眼底漾开,声音里有种沉浸的愉悦。“一个人蒙着眼睛,舌尖沾过十几种茶,就能准确道出品类——那种近乎通灵的感知力,太奇妙了。”这位26岁便斩获省高级评茶员资格的心理学家,谈及茶道时妙语连珠,风趣横生,仿佛在讲述最亲近的知己。然而,当话题悄然滑向尘封的童年,他脸上舒展的笑容瞬间凝滞,一种难以言喻的感伤无声地弥漫开来。

“那时家里其实还算宽裕,但‘下岗潮’像一场突然的寒流……”霍林崛的声音低沉下去,仿佛正轻轻拂去记忆盒子上厚重的积尘。父亲的酒瓶与母亲的刻薄言语,构成了他童年冰冷而空洞的背景音。快熟面是餐桌的常客,若连这也告罄,饥饿便成了最真实的陪伴。“你考试没拿全校第一,没资格吃饭”——母亲冰冷的拒绝如同荆棘,缠绕着他瘦弱的童年。学校催缴班费时,他成了全班唯一拖欠的学生,老师的苛责与父母相互推诿的冷漠,让他过早懂得了何为“累赘”。母亲甚至因他酷肖父亲的面容,便以“勤俭是美德”之名,吝啬于给他一分一毫的温暖。单薄的秋被,无法抵御南方湿冷的严冬,频繁的感冒是他少年岁月的印记,直到一床由亲戚不忍而赠予的厚被,才让他的冬天第一次有了暖意。

即便在这样匮乏的土壤里,他硬是长成了一棵挺拔的树——学业始终傲然于同辈之上,直至拿到马来西亚教育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未曾依赖父母分毫资助。这相似的终点,其路途却浸满了他人无法感同身受的血汗与泪水。

“难道父母没有一丝愧疚?”笔者忍不住追问。

“没有,”霍林崛的回答异常平静,如同陈述一个遥远而客观的事实,“尤其是我母亲,她唯恐别人指责她未尽母职,于是先发制人,四处宣扬我不孝不懂事,说她对我如何掏心掏肺……结果是指责都落在我身上。”他微微停顿,目光投向别处,“事实上,从小到大她几乎没为我做过什么。照片里,我永远比同龄人瘦弱一大圈——这就是证据,她拿不出任何对我好的‘证据’。”

图片1(4).png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句古老的训诫,在霍林崛的生命叙事里,显出了它冰冷而残酷的裂痕。正是这份深刻入骨的不公与创痛,成了他最终叩开心理学大门的隐秘锁钥。

“最初,确实是想疗愈自己,”他坦诚道,“心理学像一盏灯,让我在黑暗的隧道里,第一次看清了那个蜷缩在角落、伤痕累累的自己。认识他,拥抱他,最终帮助他康复——这是一个漫长而必需的过程。”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洞见亦随之改变:“我渐渐明白,个体的能力再强,若核心力量孱弱,终究不稳。但内心的韧性一旦苏醒,它的强大,可以没有边界。”

这种对心灵力量的深刻体悟,最终结晶为他极具开创性的“心理癌症”理论构想。此概念源于医学上的“心理致癌”现象:长期不良情绪如同慢性毒药,悄然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为癌细胞的肆虐打开方便之门。霍林崛敏锐地洞察到,精神虽非直接癌变元凶,但那些日复一日啃噬心灵的抑郁、焦虑与绝望,其破坏力绝不亚于生理病变。

图片1(3).png

“‘心理癌症’是我对那种陷入漫长情绪低谷、精神生机被持续绞杀状态的隐喻,”霍林崛的声音带着一种沉静的紧迫感,“如果说生理癌症需要精准的靶向药和放疗,那么对抗‘心理癌症’,则需日常为心灵注入韧性——持续的自我疏导、有效的压力缓解、积极认知的建立,这些便是心灵的‘免疫疗法’。真正的健康,是身心‘癌细胞’的双重清零。”

霍林崛的视野早已越过一室一隅。他深信,在科技驱动的心理学革新浪潮下,人工智能、大数据、在线课程与虚拟实验室必将大幅降低知识获取门槛。心理学的智慧与疗愈力量,将乘着科技的翅膀,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速度实现全球化流动。心理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终将突破地域与资源的藩篱,真正成为人类共有的心灵解药。

视频里茶气氤氲,霍林崛手中那只茶杯,仿佛也成了盛放人生的容器——无论曾注入多少苦涩,他总能用专业与悲悯的温度,将那些难以言说的创伤、时代碾过的裂痕,以及人性深处的坚韧,一点点沏开、沉淀,最终化为清亮而醇厚的回甘。

当代人物网最新使用尾图.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