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之美 自然之道—— 梁发国先生书艺品鉴

当代人物网 陈洪基
2025-06-11

人物志.png

撰文陈洪基

编辑廖云新

近年承蒙梁发国先生惠赠《逸墨浅韵》《逸墨清风》《逸墨文心》三集,余皆悉心品读。先生书艺一脉相承,尽展其书法境界、视野、成就与价值取向。往来交谈间,常以其书艺为话题核心。余亦多次观先生挥笔创作之神采,并闻诸书家论及先生书艺,更觉先生书道深邃,尤以 “中和之美、自然之道” 贯穿始终,可谓深得中国传统美学之精髓。

一、根植传统,在传承中熔铸精神基因

先生幼嗜翰墨,从行书入道,读临名帖,问道师门。数十载心无旁骛,于篆隶楷行草五体皆探其奥妙,悟其神韵,终成自家风貌。

十年前,我初睹其行草佳作,录岑参《走马川行》,便惊觉其笔底乾坤。单字若修竹斜逸,或劲直凌天,牵丝映带间如竹影婆娑,笔势流转似清风过林。行气贯通处,字组绵延如竹鞭潜行,灵动而不失章法,恰如竹林枝叶纷披而根系井然。此作以竹喻书,既得自然之生机,又合古法之妙理,足见先生对传统笔墨精神的深刻把握。

先生常言:“书法当根植传统,又须紧随时代,在传承中创新。” 其取法乎上,于王羲之之雅逸、苏轼之风骨、米芾之痛快、赵孟頫之形意兼美皆心摹手追,更融当代名家之长,汇百家精华于笔端,以壮美与优美相济,抒发性灵,此乃其 “中和之美” 的生动注解。

二、笔墨相生,在辩证中抵达中和之境观

先生挥毫,中锋行笔如竹干挺劲,力透纸背,得 “屋漏痕” 之苍劲;侧锋疾掠似竹叶翻飞,灵动取势,于飞白处显虚和之气。其笔法阴阳相济,刚柔并济,恰如太极之运化 —— 中锋为骨,侧锋为姿,浓墨为实,飞白为虚,笔锋起落间尽显 “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哲思。字里行间之留白,尤见先生 “计白当黑” 之妙诣。如作 “山” 字,三竖若危峰并峙,中竖直插云霄,两侧略斜如苍崖欲倾,空白处似有烟岚流转,与墨痕相映成趣,恍若微缩山水长卷。此等留白非虚空无物,而是与笔墨构成有机整体,如园林之借景,虚实相生间营造出 “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意境。   

先生之书,于提按使转中见节奏,急缓徐疾间显 “干裂秋风,润含春雨” 之致;于行气贯通中求和谐,字组连贯如珠串相衔,似断还连,动中取静;于墨色变化中达交融,浓淡干湿相衬,沉稳清雅互映,终成形质与性情统一之境。其结体欹正相生,笔画粗细合度,横画不张扬,竖画如铁柱矗立而不僵直,端庄中见灵动,刚健中含秀逸,通篇弥漫着 “不偏不倚” 的中和之气。

三、文心化境,在书写中照见精神家园   

先生之书,不仅是技法的展演,更是精神的外化。其 “艺术为人民,价值在奉献” 的理念,化作笔下的清丽温雅之气 —— 无论是襄阳街头的榜书,还是友人案头的小品,皆以书卷气浸润人心,如清风拂面,给人以美的陶冶。三集书册之中,五体兼备,风格多变,然皆以 “中和” 为归。楷书端严而不板滞,行书流美而不浮滑,隶书古朴而不乖戾,篆书高古而不晦涩。其榜书尤见气象,墨色浓淡相宜,线条刚柔相济,既具松竹之刚健,又含兰菊之清雅,于雄浑中见细腻,在开张中显含蓄,此乃“非中和而中和”的化境。

先生以笔书心,以墨寄情,将数十载文化积淀与人生阅历熔铸于毫端。观其字,如见其人,真率自然,不假雕饰,于奇正俯仰间悟人生之道,于笔墨流动中寻心灵之乐。此等书写,早已超越技法层面,成为自然生机与人文精神的交响,是 “修心” 与 “悟道” 的统一。

四、清风逸墨   在自然之道上的不懈追求

梁发国先生的书法之路,是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是对 “中和之美” 的不懈追寻。其作雅俗共赏,既合文人审美之高格,又契大众情感之共鸣;其艺随物赋形,却始终以 “自然之道” 为宗,让笔墨随心性流淌,成就 “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自由境界。 愿先生笔底常聚清风,文心永得自在,在书法的田园里继续耕耘,为时代留下更多逸墨清韵,让观者于黑白世界中,得见中国文化的中和之美、永恒之光。

作者简介:陈洪基、生于1957年,原襄阳市政协副主席

当代人物网最新使用尾图.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