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截选)
撰 文|廖云新(当代人物网传媒集群总编辑)
7月17日上午,75岁的方路教授在家中接受当代人物网采访,这位身兼中德跨境贸易联合会会长与 《老年人十万个怎么办》总编辑的学者,从容切换于国际贸易与老年关怀两个看似迥异的领域,用行动诠释着他创立的 “方氏理论”——思路决定出路,方法促进成功。
上篇:丝路新驼铃,架起中欧贸易金桥
2023年盛夏,一列满载小商品的“义新欧”班列鸣笛驶出义乌西站,沿着13000多公里的钢铁丝路奔向马德里。这条方路教授参与缔造的贸易动脉,十年前的谋划已成现实图景。
“当时所有人都说跨国铁路运输是天方夜谭,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位中德跨境贸易联合会会长回忆道。2013年,他凭借担任 《小商品世界报》总编时积累的全球商贸网络,率先提出“在全球开办62个义乌小商品城”的构想,而打通物流命脉成为关键。
在他的推动下,两条钢铁巨龙横贯亚欧大陆:义新欧班列从义乌出发,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直抵西班牙,创下全球最长中欧班列纪录;郑新欧班列以郑州为枢纽,覆盖欧洲12国34城,国内货源辐射超半数省份。
如今,联合会旗下德国企业达1100余家,长三角、珠三角的电子产品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工业品在汉堡分拨中心川流不息。“比海运快一倍,成本不到空运三分之一,这才是真正的互利共赢。”方路抚摸着班列路线图,眼中闪烁着创造者的光芒。
当记者问及如何平衡跨境贸易与老年出版工作,方路展示书房里整齐排列的90余本著作,指尖划过那套深红色封面的 《老年人十万个怎么办》。“老龄化社会更需要知识导航,这和建设中欧班列同样关乎民生福祉。”
这套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丛书,凝聚着方路四十年科普创作的心血。丛书包含:家庭篇:破解代际关系与再婚难题;社交篇:由礼仪专家金正昆主编的老年社交指南;导论篇:系统阐述老年心理与人生价值;医疗护理篇:疾病防治与临终关怀知识库。
“老年人不是社会的旁观者,”方路翻开导论篇第三章 “老年的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语气坚定,“我们通过2000多篇解决方案,让长者从‘被照顾者’转变为 ‘积极老龄化’的实践者。”书中独创的 “小贴士”板块,将医学数据、历史沿革融入生活场景,使150万字的巨著成为可随时查阅的银龄宝典。
这套丛书的诞生,源于方路早年的医疗背景——他曾在卫生部工作,在此期间与部长钱信忠共同制订 《家庭病床管理实施细则》,其著作 《家庭病床》更斩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从身体护理到精神关怀,这位曾经的医院院长完成了对老年关怀的闭环构建。
下篇:思想摆渡者,从“方氏理论”到国家记忆
在浙江省委党校的讲台上,“思路决定出路”六个大字总是出现在方路讲座的首页。自1984年创设该理念以来,这位 “改革开放先锋人物”用百余个成功案例验证其普适性:
科技报国:1982年指导天台无线电厂研发负氧离子发生器,创全县利税第一
文化创新:策划电影《少林寺》《鸦片战争》,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
学术奠基:2019年带领团队促成 “联合国承认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性决议
他的跨界思维在 2021年策划的“世界关公文化旅游节”中尤为凸显。“忠勇仁义礼智信是跨越国界的价值观,”方路阐释道,“就像中欧班列运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文明对话的载体。”此刻,办公桌上并置着关公文化策划书与德国杜伊斯港货运数据,恰似他双轨人生的缩影。
如今,方路的名片上仍并列着 “中德跨境贸易联合会会长” 与 “《老年人十万个怎么办》总编辑”两个头衔。当被问及精力管理的秘诀,他笑着展示手机里马云、马化腾的合影:“这些学生总问我成功之道,其实就一句话—— 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图为当代人物网传媒集群总编辑廖云新与方路在一起
方路的相册里, “道德中国榜样人物”与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管理创新功勋奖” 的奖章交相辉映。2020年入编 《国家记忆人物大典》时,评审委员会如此评价:“从医疗卫生到国际贸易,从新闻出版到老年教育,他总能在时代节点开辟新航路。”
面对人口老龄化与全球化逆流双重挑战,这位75岁的践行者正在筹备新作《世界招商引资》杂志。“驼铃终将远去,铁轨永远留下,”方路眺望窗外,“就像优质的老年生活需要知识铺轨,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需要文化架桥。”此刻,书架上的德文年鉴与老年丛书在灯光中融为一体,见证着这位“双轨人生”开辟者的不懈旅程。
如今,方路仍在伏案修订《老年人十万个怎么办》再版序言,同时协调着国际老年大学的筹备。他书房的东墙上,一幅丝路铁路图与一张老年读者手写的感谢卡并排悬挂——前者标注着中欧班列最新抵达的德国城市,后者娟秀的字迹写着:“感谢您让我们明白,夕阳人生照样能发光发热。”在方路看来,联通亚欧的钢铁动脉与温暖千万长者的文字,本质上是同一件事:在流动中传递希望,在沟通中创造价值。
当代人物网——
用有温度的人物读本
记录波澜壮阔的时代
给人物留存一份档案
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